“小孩小孩你別饞,過了臘八就是年。二十三,糖瓜粘;二十四,掃房子;二十五,磨豆腐;二十六,燉大肉;二十七,宰公雞;二十八,把面發(fā);二十九,蒸饅頭;三十晚上熬一宿;大年初一走一走?!?/p>
?
?
?
你有沒有想過,在沒有手機和春晚的古時候,古人是怎樣過春節(jié)的呢?
?
說起過年,就想起香噴噴的餃子。但也許你不曾想到,現(xiàn)在我們吃的餃子年頭兒也是相當“古老”了,餃子發(fā)明的時代遠早于唐代,不信你看,東漢庖廚陶俑面前的菜案上就赫然放著一個餃子!
?
有趣不有趣?那么,古人過年還有哪些有意思的活動呢?
首先,無論是古代還是現(xiàn)代,置辦年貨都少不了買買買!
?
從清代丁觀鵬的《太平春市圖》中即可想象當時置辦年貨的熱鬧場景。清朝《京都風俗志》里記載,“十五日以后,市中賣年貨者,星羅棋布,如桌幾筆墨。人叢作書,則賣春聯(lián)者。五色新鮮,千張炫目,則賣畫幅者。以及蘆棚鱗次,攤架相依,則佛花供品,杯盆杵臼,凡祭神日用之物,堆積滿道,各處皆然。……買麻秸、栢枝、米面、菜蔬,果品、酒肉,雞魚,凡食用之物,置辦一新,以預過年……”
?
清代 丁觀鵬《太平春市圖》(局部)
除夕是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?!俺笔浅f布新的意思。一年的最后一天叫“歲除”,所以那天晚上叫“除夕”。
除夕有守歲的風俗,蘇軾《守歲》詩:“兒童強不睡,相守夜歡嘩?!?/p>
?
清代 《福貴歲朝圖》
《紅樓夢》中也有關(guān)于除夕的記載:“已到了臘月二十九日了,各色齊備,兩府中都換了門神,聯(lián)對,掛牌,新油了桃符,煥然一新?!?/p>
?
在除夕,桃符是必不可少的。王安石在《元日》中寫道:“千門萬戶曈曈日,總把新桃換舊符。”陸游也在詩里寫道:“半盞屠蘇猶未舉,燈前小草寫桃符?!?/p>
?
當然,門神也是不能少,鐘馗也要來一個!明代以前,懸掛鐘馗像是年節(jié)時一項重要的風俗活動,用以驅(qū)鬼辟邪,至明清之交此風俗才漸漸移向端午,所以下面這幅“歲朝佳兆圖”可以看作是一幅祈祥祝福的宮廷年畫。
?
明代 朱見深《歲朝佳兆圖》
圖中畫鐘馗,犀利的目光緊盯著飛來的蝙蝠,一手持如意,一手扶在小鬼的肩頭;小鬼雙手捧著盛有柿子和柏枝的托盤,寓意“百事如意”。
一切準備就緒,那么,臘月里就開始“磨刀霍霍向豬羊”的古人過年都吃些啥呢?
?
《荊楚歲時記》記載,在元旦,也就是正月初一那天,“長幼悉正衣冠,以次拜賀,進椒柏酒,飲桃湯,進屠蘇酒,膠牙餳,下五辛盤。進敷于散,腳卻鬼丸。各進一雞子?!倍摇胺诧嬀拼蔚冢瑥男∑稹?。
也就是說,正月初一全家老小端正穿戴,依次祭祀祖神,祝賀新春。敬奉椒柏酒,喝桃湯水,飲屠蘇酒,吃膠牙糖,吃五辛菜。服“敷于散”和“卻鬼丸”。每人吃一個雞蛋。飲椒柏酒,是用以祭祖或獻之于家長以示祝壽拜賀之意,而且喝酒的次序是從年紀最小的開始。
?
到了正月初七,是人日。據(jù)傳說,正月一日為雞,二日為狗,三日為豬,四日為羊,五日為牛,六日為馬,七日為人。在古詩詞中,高適就曾經(jīng)寫過《人日寄杜二拾遺》,“人日題詩寄草堂,遙憐故人思故鄉(xiāng)”,以表達對杜甫的思念之情。
閑話不多說,重要的是,在人日,古代人要吃啥呢?
史料記載又來了!“以七種菜為羹。翦彩為人,或鏤金箔為人,以貼屏風,亦戴之以頭鬢。亦造華勝以相遺。”《荊楚歲時記》里所說的七菜羹,即取七種早春新鮮蔬菜做粥或羹,取迎新去晦之意。
七菜羹長啥樣?小編想象了許久,也許放到今天是這樣子的吧……
?
除此之外,放燈、觀燈也是古人在春節(jié)期間重要的娛樂活動,《帝京歲時紀勝》記載:“初八日傳為諸星下界,燃燈為祭。燈數(shù)以百有八盞為率,有四十九盞者,有按玉匣記本命星燈之數(shù)者?!薄堆嗑q時記》也說:“初八日,黃昏之后,以紙蘸油,燃燈一百零八盞,焚香而祀之,謂之‘順星’?!?/p>
?
到了“花市燈如晝”的正月十五,觀燈之景就更熱鬧了,既有“月上柳梢頭,人約黃昏后”的浪漫,又有“東風夜放花千樹,更吹落、星如雨”的華麗盛景。
由此可窺見,古人的春節(jié)也別有一番趣味呢,雖然沒有手機,沒有wifi,也沒有春晚,但有最樸素又最真摯的祝福和熱鬧。想不想穿越回古代,和古人一起過春節(jié)?反正,小編是挺想的。好啦,春節(jié)馬上就來到了,祝大家新春快樂哦!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