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7日將迎來小暑節(jié)氣,此時節(jié),有一個特別的節(jié)點,就是入伏。入伏后,潮濕悶熱的天氣讓人總感到身上黏黏糊糊的,很不舒服。在古代,沒有電扇、空調(diào)等制冷設(shè)備,古人們是如何描述暑熱?又是如何表達(dá)消暑納涼的呢?讓我們一起走進(jìn)小暑詩詞,尋一尋答案。
雖然只是個“小”字,但跟“暑”組合,就意味著躲不開的炎熱。
在唐代詩人王維眼中,這種酷熱不僅讓人難熬,自然萬物也無不遭殃,他在《苦熱行》中寫道:“赤日滿天地,火云成山岳。草木盡焦卷,川澤皆竭涸?!?/p>
面對暑熱,南宋詩人陸游在《苦熱》中也描述了那種被“汗蒸”、被“桑拿”的感覺,“萬瓦鱗鱗若火龍,日車不動汗珠融。無因羽翮氛埃外,坐覺蒸炊釜甑中。”
同樣是表達(dá)“熱得仿佛在蒸籠里”,南宋詩人戴復(fù)古形容的則更甚一層:“天地一大窯,陽炭烹六月。萬物此陶镕,人何怨炎熱?!?/p>
熱!那如何消暑納涼?翻閱古人描繪小暑的詩詞,多為雨后、荷間、夜風(fēng)中、明月下偶得清涼的快意,如“荷風(fēng)送香氣,竹露滴清響。”“眼前無長物,窗下有清風(fēng)。”等。
為了消暑,古人也是絞盡腦汁,“研發(fā)”出很多“神器”,如扇子、冷飲、冰鑒、瓷枕、涼?。鱿┑龋@些“神器”在詩詞中也有所體現(xiàn),如“薄紗廚,輕羽扇。枕冷簟涼深院?!钡?。
最被文人雅士所推崇的還是“心靜自然涼”這五字箴言?!盁嵘⒂尚撵o,涼生為室空。”唐代詩人白居易道出了“心靜自然涼”的真諦,告訴世人要保持平和的心態(tài),不要受外界的干擾,心閑靜則身覺涼。
小暑來了,“三伏”大幕即將開啟,面對卷天席地的滾滾熱浪,夏日的清涼不見得在密林之中,而在內(nèi)心深處。暑熱不可避,人心卻能靜,沏上一壺新茶,手捧一本詩集,觀日升日落,看云卷云舒。
(周潤?。?